
央行購金的歷史、背景和前景
2023-04-03
· 去年各國央行大量購入黃金,促使我們回顧央行的購金歷史,比較各國央行對作為儲備資產的黃金的態度以及實施的政策。
· 世界黃金協會認為,各國央行將繼續購入黃金。由于黃金在新興國家資產配置中的份額低于發達經濟體,預計新興市場國家將充當購買黃金的排頭兵。
2022年,央行購金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年,央行購金總量達到1,136噸,這個令人震驚的數據占據了頭條新聞,吸引了大量關注,下面這張圖表尤其吸引眼球。
圖1:2022年全球央行購金需求創歷史記錄
來源:金屬聚焦,世界黃金協會
最近幾周以來,世界黃金協會回答了投資者和分析師提出的一系列相關問題,包括此次購金潮的動力和央行購金的未來趨勢。最重要的問題是,從2010年開始的長期凈購入是否會重蹈20世紀60年代末的歷史,再次讓位于大額凈售出?
對此,世界黃金協會的回答是否定的,其預計歷史不會重演。相反,世界黃金協會相信各國央行將繼續增加官方黃金儲備,原因當然不僅僅在于各國央行都建議購入黃金。
要理解這個觀點,首先要了解20世紀60年代的一段歷史。當時仍在實施金本位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和一個由歐洲央行組成的聯合組織都倡導固定黃金價格,黃金可以按照35美元/盎司的固定價格兌換成美元。
1967年黃金銷售額大增正是黃金與美元價格掛鉤機制的后果。由于投資者扎堆購買黃金,這種機制開始為人詬病。投資者出于避險動機(英鎊貶值預示著貨幣崩盤,引發公眾擔憂加?。?,加之投機者押注美元下跌、金價上漲,導致資金大量涌入黃金市]。
為避免危機,相關銀行開始大量出售黃金,1967至1968年期間共售出約2000噸黃金。這一事件事實上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土崩瓦解,金本位體制茍延殘喘。
時間快進到2022年,情況已大不相同。黃金市場獲得了更大的縱深,流動性也得到了加強。黃金市場在結構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和中國的市場自由化與經濟增長以及黃金ETF的推出都是例證。不過,最重要的區別還在于央行自身的行為,包括:
21世紀前10年實施的結構化銷售控制計劃顯著降低了黃金在西方央行資產組合中的“過度配置”水平;另一方面,新興市場(EM)央行的黃金配置近年來雖然大幅增加,但仍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
由于主權債務已經沒有實際收益,市場集體擺脫了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過度依賴。
上一份《央行黃金協議》于2019年到期,以歐洲各國為主的簽署國重申,“黃金仍是貨幣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聲援這一聲明,各國央行沒有進一步出售黃金。不過,黃金在新興市場銀行資產配置中的份額仍然相對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表明,黃金在新興市場國家資產配置中的份額低于10%,不到發達經濟體的一半。
圖2:黃金在新興市場資產配置中的份額遠低于發達市場國家
中央銀行對機構投資者制定了不同的戰略目標,官方儲備必須投資于安全的流動資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央行的投資指導方針通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僅限于黃金、特別提款權(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儲備余額、高評級主權債務和存款。
受此影響,中央銀行被迫大量購入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債務。然而其中多種主權債券的實際收益率非常微薄,甚至為負數。更重要的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告訴我們,這些國家還面臨嚴重的違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國家面臨的制裁風險不斷升級,有可能降低這些市場的債券的吸引力,而且貨幣戰爭的風險依然令人擔憂。
在這種背景下,黃金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更具吸引力。黃金沒有政治風險,不能被貶值,也不會因“口水貨幣戰”而被貶低。我們對央行開展了全面調查,結果證實黃金是一種重要的儲備資產,憑借其在危機時期的出色表現、長期價值存儲功能和低違約風險而受到各國央行的青睞。調查結果也證實了央行行長認為全球黃金儲備將進一步增長的預期。
圖3:貴機構的黃金持有決策在多大程度上與以下因素相關?
當然,黃金也有風險。過去幾年,部分央行減少了總儲備,意味著可用于黃金的儲備也隨之減少。金價大幅上漲有可能抑制部分買盤,推動黃金生產國的央行出售黃金。但從總體上看,世界黃金協會預計央行購金量仍將增加,新興市場將繼續縮小與發達市場央行之間的黃金配置差距,因此這些國家的央行將走在購金的最前沿。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依此入市,風險自擔)來源:世界黃金協會